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成帝绍封功臣 西汉 · 杜业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多群后飨共己之治。
汤法三圣,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译来贺。
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
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宇,爱敬饬尽,命锡备厚。
大孝之隆,于是为至。
及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
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
逮汉功臣,亦皆剖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
百馀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湣隶,死为转尸。
以往况今,甚可悲伤。
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忻忻,靡不归心,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示化劝后也。
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汉书·高惠高文功臣表序》:「善乎杜业之纳说也」云云,于是成帝复绍萧何。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
杜业 西汉 · 王立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诚哀老姊垂白,随无状子出关,愿勿复用前事相侵(《汉书·杜钦传》:函谷关都尉,会定陵侯淳于长有罪,当就国,红阳侯立书。)
说文解字叙 东汉 · 许慎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
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象物之本也。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声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旦,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程邈之所作也。
四曰左书,即秦隶书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颇复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非訾,以为好奇者也。
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可改易?
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势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
其迷悟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同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三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杞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功。
厥谊不昭,爰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厥如也(宋本《说文》)
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唐 · 僧德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观夫二仪之大也。不能免天倾地裂之灾。
三光之明也。不能免日薄星回之变。
非夫圆明钟觉。利见大雄。
飞观真峰。高视铁围之外。
澄襟性海。独莹珠泉之底者。
其孰能置四生于不动之国。济八苦于无明之河。
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
童蒙求我。运牛车于五百由旬。
所以太子回心舍宫殿臣妾。商人合掌。
奉珍珠琉璃。给孤独园。
一家之造精舍。琅琊别产。
两宅之入伽蓝。大矣哉。
其谁继之。我司徒陈公之谓也。
公讳杲仁。字世威
其先豫州颍川人也。十七代祖寔。
为太邱长。六世祖陈武帝
经天纬地之功。与乾坤而合道。
济俗安人之德。共日月而齐明。
家于长城。故复为晋陵人也。
祖皓字元皎
陈羽林郎将。万户千门。
警夜巡昼。旌旗曳日。
朝驰杨柳之街。钟鼓沸天。
夕卫鸳鸯之殿。别敕授洪州建昌县
戴星按俗。靡草临人。
泽被春滋。爱融冬日。
花藏野雉。恋锦化而长驯。
烟渚庭鸾。怀磬声而率舞。
父讳季明字元焕
江州司马岭南道采访使。寻拜给事中
朱绂题舆。按三江而写鉴。
皇华按节。踰五岭而腾骧。
出扬使德之清。入掌王言之重。
公器局宏伟。风神洒肃。
年八岁能文章。随父任在都宅。
吏部侍郎阴铿接住。家置学。
博士授孝经尚书。以夜继昼。
口不辍诵。曰。
吾之东家某复生矣。年十三。
读史至司马相如题桥之言。叹曰。
大丈夫富贵由天。穷达在命。
使吾有寿。亦当自致青云。
年十八州将秀才。送上台。
对策于玉阶。举朝称之曰。
使孙宏之文。李广之武。
与子同时。则并驱连衡矣。
曰。朕与儿俱太邱之后。
家风不坠。复见于兹。
特授监察御史。寻迁江南道巡察大使
台中绣服。驰骢马而时来。
陌上朱轮。按豺狼而不去。
大业五年三月长白山大洞内有狂寇数万。
公奉诏平之。授秉义
寻授朝请大夫九年正月
奉诏平江宁乐伯通叛徒十万。授银青光禄大夫
十三年。奉诏平东阳娄世干贼徒二十万。
隋主嘉之。召公面见。
大司徒。赐丽姝二十人。
细马五匹。千斛。
䌽五百段。对扬休命。
辅佐王官。金印紫章。
照彤庭而赫奕。䌽罗红粟
填帑藏以崔嵬。属隋季分崩。
天下丧乱。洎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日月悬而天地再造。历数在而车书一统。
圣人御宇。万国来朝。
奉诏询江东晋陵耆老。隋故司徒陈杲仁身有八绝。
可得闻乎。耆老逡巡而称曰。
言八绝者。一忠二孝三文四武五信六义七谋八辨。
梁大同中义兴县与晋陵竞太湖田。
数年不决。太守命公断之。
咸悦服焉。建始中
长白山叛徒引及朝贵。公奉诏推鞫。
绳黠显然而知。鉴逾明镜。
直若朱弦。梁末断太湖之田。
是非明白。陈初劾长山之贼。
真伪糺分。两造平反。
声驰省阁。片言折中。
誉出乡闾。公之忠也。
公事后亲。亲病须肉。
时属禁屠。肉不可致。
公乃割股以充羹。刺血写法华经。
为先妣修福。孝深骨立。
情慎色难。岂惟孝悌之有馀。
亦乃津梁之莫大。公之孝也。
初公选在都会。吏部侍郎阴铿出使西蜀
中书令江总北巡徐泗。倾都饯于新亭
时公奉诏作大使西巡序及北征赋恩。思逸怀蛟。
才高倚马。入江写月。
光含夷水之珠。词花飞叶。
䌽丽蜀城之锦。公之文也。
而边寇不宁。戎马屡驾。
百川潜讨。三略阴谋。
巨力取而拔山。功归第一。
神镩来而破的。中必叠双。
凶徒与恶叶同飘。逆党共春冰一泮。
公之武也。豁达大度。
浤澄春陂。胜必推人。
失乃向已。官禄给其粟帛。
尽散亲朋。皇恩加其仆马。
并均昆弟。公之义也。
既忠且信。十室彰夫子之名。
密契深期。千里命巨卿之驾。
确乎不拔。惕若有孚。
公之信也。攻城略地。
秘策权宜。进楚食而离范增
夺胡鞍而输李广。公之谋也。
折角无先。共朱云而并操。
悬河不竭。与郭象而连词。
公之辨也。曰俞。
曲逆辩六奇之计。陈王怀八斗之才。
论功揆德。莫之加也。
芳名驰于万古。壮志立于三吴。
陈书虽著其高名。唐史未编其实录。
史官宜书直笔。大业中
天门沈法兴起义兵于湖州。闻公名。
远来投公。是知龙门之前。
涸鲋摇腮而竞集。鹊巢之侧。
维鸠拂羽而争来。法兴欲割据常州
诈结父子之义。时逆人李子通屯集数万。
镇在江北。惧公之威。
不敢辄渡。法兴潜谋。
诈称疾亟。公往问疾。
乃觉中毒。走马而归。
公素高僧禅师著屋尘外之交。法师寻与受菩萨戒。
付嘱张轸二夫人。所居之华第。
并道南兵仗院。并施为僧伽蓝。
杜业寺。是郡东南三十五里。
公之别业。红沼溢。
芰荷发而惠风香。绿田秋肥。
霜露降而嘉禾熟。并舍入景星寺
言讫而终。虽幽魂冥冥。
梁木斯坏。而生气凛凛。
高风尚存。功可勒石。
食堪配庙。故夫子文钟岭南(疑)骨丧而名留。
太伯吴门文身无而道在。况公神异。
越于昔贤。左遮江关
东压海口。使天无流疫。
路不拾遗。江上伏鬼神。
若称官势。郡中散牛马。
以付罗。四民衔覆护之恩。
百姓扶持之力。其寺明政人三年六月之所置也。
初名杜业。后改为宏
因庙讳复改为福业。呜呼。
公以武德二年岁次庚辰五月十八日而毙。享年七十二。
厥后薨辰。精舍坊闉。
答公之恩。饭僧供佛。
皓月有昃。香灯无亏。
亦由晋感子推之辞。楚怀屈原之德。
懋哉垂裕。贻厥后昆。
公之长子坦。广府士曹
次子頵。洪州司法
难兄难弟。如圭如璋。
弄双珠之明。匡二天之化。
頵之子琏。不饵荤血。
早悟苦空。得菩萨心。
有神仙寿。年九十一卒于家。
琏之子光允。雅继清风。
栖心金地。德必有邻。
同声相应。与孝门岑庭结交。
二人同心。铸文殊菩萨像。
用铁千觔。又劝同志之士。
铸普贤菩萨像。体均前种。
相好圆明。写妙德之奇姿。
移宝威之真迹。太守刘公同升江东道采访使
四岳分忧。九州共理。
玉壶冰写。让心骨之清。
红树花开。怯文章之秀。
长史欧阳公司马孙公。并望重题舆。
才高展骥。亲纡化鹤。
共佐悬鱼。县令何公。
共掞天下之才。共临江县
未抟风于九霄。且震雷于百里。
福业寺纲维徒众等。并贞谅不拔。
维持有声。莫不道俗相率。
诚命于予。歌文武之功。
共纪招提之。于戏。
年更事远。惧馨香之阙遗。
询诸硕才。备兹景行。
勉抽鄙思。乃为铭曰。
昭哉烈士兮昂昂。擅波蜜兮自强。
舍一家兮良田甲第。成三宝兮佛土僧坊。
生则侯兮杰出。殁而配庙兮名扬。
圣后兮聪明光宅。何奸寇兮残剥遐方。
明神八绝兮宏祜。飞将一埽兮销亡。
悲盛绩兮江南芜没。树丰碑兮海内昭彰。
讲筵卷子(十八日)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七、《西山文集》卷一八
大学》「修身在正其心」章/臣某前日进读此章,蒙玉音有「槁木死灰」之问,臣已具陈吾道有体有用,与异端寂灭之教不同,陛下已俞之矣。
臣退而思之,此心当如明鉴止水,不可如槁木死灰。
鉴明水止,其体虽静,而可以鉴物,是静中涵动,体中藏用,人心之妙,正是如此。
若槁木之不可生,死灰之不可然,是乃无用之物。
人之有心,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可委之无用乎?
吾道异端之分,正在于是,不可不察。
治国必先齐其家/臣某按此章辞义明白,不待赘陈,但「恕」之一字,学者多认为宽厚阔略之意,其实不然。
盖己有善亦欲人如我之有善,己无恶亦欲人如我之无恶,又《论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皆是推己及人之谓。
旧说如心为恕,其义却通,彼以宽厚阔略为恕者,误矣。
臣某又谨按,此章既引《桃夭》之诗以明夫妇相宜,然后可以教国人,又引《蓼萧》之诗以明父子兄弟足法,而后国人法之。
为人君者,要当实体乎此,非可以徒诵说而已也。
汉高帝贤君也,以戚姬之宠而疏吕后,以致后日人彘之祸。
然则处夫妇之间,其可不尽其道乎?
唐太宗英主也,然于事亲友兄弟一有惭德,三百年之家法遂不复正。
然则处父子兄弟之间,其可不尽其道乎?
汉唐之事,然后知《大学》之垂训,真不可不佩服也。
《衍义》「九经」节/臣某按朱熹曰:「不一其内则无以制其外,不齐于外则无以养其中,静而不存则无以立其本,动而不察则无以胜其私。
故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则内外交养而动静不违,所以为修身之要也」。
臣谓熹之言至为精切,盖斋戒明洁所以正其心也,盛服俨然所以正其容也,心正则容正,故曰一其内所以制其外,容正则心亦正,故曰齐于外者所以养其中,此内外交致其功也。
静者未应物之时,动者应物之际,静而存养则有以全天理之本然,动而省察则有以防人欲于将萌,此动静兼用其力也。
然蔽以一言,敬而已矣。
内外动静,无乎不敬,身安得而不修乎?
又尝作《敬斋箴》,自首至尾皆发明此意,臣已载之于《衍义》中(操存省察章。),惟圣明其参味之。
臣某又按,九经以继绝世、举废国为怀诸侯之首,盖自昔帝王相传之法也。
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封黄帝后于蓟,封舜之后于陈,而孔子于《尧曰》篇历叙二帝三王传授,亦曰:「兴灭国,继绝世,天下之民归心焉」。
《中庸》之言,盖祖乎此。
夫以齐威公之在春秋,特一霸主尔,犹能存三亡国,后世称之,其视战国之君争地争城、灭人之社稷、绝人之祭祀者,善恶相去远矣。
汉初功臣剖符世爵,迨元、成间,稍益衰微,不绝如线。
杜业进言,以为「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颜师古曰:「以立亡国之后为安泰也。」)
功臣之后,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甚可悲伤」。
成帝感其言,于是复绍萧何之世。
迄于哀、平,又增曹参、周勃之后。
史氏书之,以为美事。
汉祚中微,光武绍起,复享国者二百馀年,是亦仁厚之报也。
唐李怀光先有功而后背畔,德宗念其前功,为之立后,当时诸将莫不感叹。
本朝故事,每大赦令辄求昭宪太后子孙,或及赵普之徒,往往有司以为具文。
而中兴以后,功臣岂无湮微不祀者,当此兵事方兴之时,谓宜访问,加以存录。
至于骨肉之恩,析而不殊,殊,绝也。
尤仁圣所宜哀恻也。
故因九经之义推而及之,以赞陛下矜恤之仁云。
读毕奏云:「骨肉之恩,析而不殊,乃汉宣帝昌邑王贺侯之诏也
言骨肉之恩虽有离析,而无可绝之道。
臣之此言,盖恐同姓近亲岂无绝世不祀者,欲陛下访问而为之立后也」。
又奏:「二帝三王惟其以兴灭继绝为心,是以享子孙千亿之报。
战国之君灭人社稷,绝人祭祀,秦为尤甚,报亦如之。
大抵续人之祀者乃盛德事,天之所予也;
绝人之祀者非盛德事,天之所恶也」。
上意亦觉悚动,退而李正言甚称开陈之善,谓其言切而不露也。